在廣州國際燈光節的璀璨光影中,在廣醫二院器官移植中心的生命符號里,在連南瑤鄉的文化肌理上,在鶴山鐵夫美術館的藝術敘事間,在常平國際創新港的產業鏈圖譜內——這些看似迥異的空間與載體,背后卻凝聚著同一位女性設計師的創造力與領導力。黎黎,這位橫跨空間設計、數字藝術與社會服務的女性設計領袖,正以她的多元實踐重新定義設計的價值與女性的行業高度。
突破邊界:一位女性設計師的“無界”實踐
從2011年廣州國際燈光節標志的誕生開始,黎黎的設計軌跡就展現出驚人的跨界能力。她為全國最大瑤族聚居區連南縣設計的文化總體規劃,將瑤繡紋樣轉化為現代空間語言;在鶴山鐵夫美術館,她用參數化光影重構中國油畫先驅的精神世界;而在常平國際創新港,她又以數據驅動的環境藝術,為“世界工廠”注入創新靈魂。
“設計不應被領域框定,”黎黎在接受采訪時說,“無論是燈光節的歡樂、移植中心的神圣,還是瑤寨的質樸,都需要設計師用專業與共情去對話。”這種“無界”理念,正是她領導團隊完成多個國家級項目的核心動力。
溫柔而堅定:女性領導力的獨特表達
在廣醫二院器官移植中心的公益項目中,黎黎帶領團隊與醫護人員、移植受者深入交流,最終將“生命接力”的崇高使命凝練為一個溫暖而有力的視覺符號。“女性設計師的優勢在于,我們既能把握宏觀的系統性,又不會忽略那些細微的情感需求,”她坦言。
這種特質在連南瑤鄉項目中尤為凸顯。為準確呈現瑤族文化,她多次深入村寨,向非遺傳承人學習長鼓舞節奏,親手體驗瑤繡技法。這種尊重與融入,讓最終方案獲得瑤族群眾的高度認同。
創新方法論:跨學科協作中的女性智慧
面對常平國際創新港這樣的硬核產業項目,黎黎展現出卓越的團隊領導力。她帶領多個專業領域的跨專業協作團隊,甚至引入機器人工程師參與藝術裝置開發。“她總能在技術理性與藝術感性間找到平衡點,”團隊工程師評價道。
設計向善:女性視角的社會擔當
從城市地標到少數民族村寨,從藝術圣殿到產業園區,黎黎的創作始終貫穿著對社會議題的關注。她為燈光節標志加入殘障人士觸覺識別功能,在創新港設計中預留“媽媽工程師”哺乳空間。“設計師是問題的解決者,而女性天生擅長發現那些被忽視的需求,”這番話揭示了她屢獲國家級獎項的深層原因。
【記者觀察】在仍以男性為主導的設計領域,黎黎用她的實踐證明:女性領導力不是對傳統模式的修正,而是一種更具包容性、連接力的創新范式。她的作品既有宏觀的戰略視野,又不失微觀的人文關懷;既能駕馭前沿科技,又深植文化根脈。這或許正是當代社會最需要的設計力量——不設限,有溫度,向光明。